綜合生活新聞


2020-09-15 臺北榮總新竹分院 淺談-糞便潛血檢查與大腸癌
【記者:葉翠玲/新竹報導】2020-09-15
                                                            
  根據衛生福利部民國105年統計,大腸癌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亦是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三常見原因。目前政府大力推動四癌篩檢的其中一項就是利用糞便潛血檢查來提早發現大腸癌,才能加以早期治療。

  大腸癌與家族基因、飲食和生活習慣皆有關係。一般人建議在50歲過後接受定期糞便潛血檢查,而有家族大腸癌病史的人應提早到40歲之後開始接受糞便潛血檢查。飲食方面,香腸、臘肉、培根等加工肉品,紅肉、燒烤食物、高脂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者較易發生大腸癌。生活習慣方面,抽煙喝酒會提高大腸癌發生率而運動及避免體重過重可降低大腸癌發生率。


圖說:
肝膽腸胃科蔡志奇醫師

  早期的大腸癌病人多半沒有症狀。但是因為大腸息肉或早期大腸會有少量慢性出血的情形,所以在抽血數值上可能會發現有貧血。這種慢性少量出血造成的貧血往往也是沒有症狀,大多是健康檢查或是其它原因去抽血意外發現的。比較嚴重的貧血則會有頭暈,走路運動容易喘的症狀。至於比較大的大腸癌可能會有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腹部摸到腫塊或體重減輕等症狀。另外,左右邊的大腸癌症狀也有所不同,右邊的大腸因為管徑較大,比較不會有排便習慣改變、大便細的情形,症狀比左邊大腸更不明顯,往往是以慢性貧血或是糞便潛血檢查時才發現。左邊大腸因為管徑較細比較接近肛門口,血便、大便習慣或外觀改變等變化比較容易被發現。

  息肉和大腸癌的關係 絕大部份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轉變而來,但是只有少部份的息肉會變成大腸癌。一顆大腸息肉變成大腸癌平均大概需要 5 到 10 年的時間。另外,愈大的息肉愈容易變大腸癌。所以,如果能早點發現大腸息肉並把它切除就可以減少大腸癌發生的機會。我們身體裡面的大便在經過大腸息肉或大腸癌會把它們表面少量出血的帶出來,藉由檢查糞便潛血反應來看大便中是否有微量的出血。如果糞便潛血檢查是陽性則需要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的看是否有息肉或其它問題。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的人,60 % 是大腸息肉或大腸癌,25 % 是痔瘡,15 % 是潰瘍或其它原因。另外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中,大約 20 個人就有一個是大腸癌。另外補充,可能有人會問,如果我這一次驗大便潛血是陽性,我可不可以過一段時間再驗。如果陰性就不要做大腸鏡了?這是錯誤的觀念,如果大腸有問題,不一定每次驗都會有潛血反應。第二次陰性結果,不能否定第一次陽性的結果。還有,之前驗大便有分化學法和免疫法兩種方式。化學法的缺點是會受到食物或藥物的影響,比如說吃了豬血就會驗出陽性。化學法也無法分辨是胃、小腸還是大腸有問題。而免疫法不會受到食物、藥物的影響,而且只有大腸有問題才會是陽性,胃潰瘍等上消化道疾病不會影響檢查。

  除了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的人要做大腸鏡外,若是有剛剛提到大腸癌症狀包括血便、排便習慣改變、不明體重輕、貧血、有大腸癌家族病史者皆可考慮進一步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是把內視鏡置入腸道中檢查,多少會有程度不一的腹脹或痛。有些人只有一些異物感,不脹也不痛。有的人則覺得很不舒服。病人的體型、對疼痛的忍受力和腹部有沒有開過刀都有關係。在大腸鏡剛開始置入的過程中可以藉由減少打空氣改用打水的方式進入來避免腸子過度彎度以減少不適感。如果還是會怕的話也可以考慮使用靜脈麻醉的方式做無痛大腸鏡。也許有人會擔心做無痛大腸鏡會不會增加腸子做到破掉的機會?其實跟據統計,有無麻醉做大腸鏡之下,腸穿孔的機會是一樣的,並不會比較高。任何檢查都會有不適或風險,但是因為不敢做而錯失診斷的機會就可惜了! 

  大腸的息肉也有分不同種類,其中腺瘤性息肉就是有可能慢慢演變成大腸癌的息肉,應該要切除。另外在比較靠近肛門的乙狀結腸和直腸常常會有較扁平的增生形息肉則是不會進一步變成大腸癌,可以不用切除。不同的息肉種類是要切下來給病理科醫師看才能確定是哪一種息肉,不過,近年來內視鏡影像有大幅度進步。在大腸鏡檢查中就可分辨息肉有沒有轉變惡性的可能來決定如何處理。

  大腸息肉多久要追蹤一次?如果是病理報告是只有增生型息肉,可視為是正常的,5 到 10 年後追蹤即可。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就要看它的大小、顆數、病理報告中有沒有分化不良的結果來決定下次大腸鏡時間。另外,如果清腸不乾淨,大腸許多腸壁都被糞便蓋住也需要視情況重新安排檢查。50 歲以上成年人應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如果糞便潛血檢查陽性或是有其它大腸癌相關症狀請盡早求助專科醫師評估及安排進一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