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生活新聞


2022-06-21 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 提醒:夏季即將來臨小心熱傷害
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提醒:夏季即將來臨小心熱傷害
【記者:張玉珍/竹縣報導】2022-06-21

  隨著夏季即將來臨,在高溫環境下容易產生熱傷害。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醫學科李國瑋主任提醒,身體在面對高溫環境時,熱的調節機制失去功能,引發一連串身體不適,例如暈眩、頭痛、噁心、嘔吐、虛弱、心跳加快、大量流汗、體溫過高、意識模糊等症狀,即為熱傷害。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及中暑,其中以中暑最為嚴重,嚴重程度雖然與環境溫度相關,但與患者年齡及既有疾病亦有相關性,若沒有儘速處理可能會導致死亡。


圖說: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醫學科李國瑋主任提醒,夏季即將來臨小心熱傷害。

  熱痙攣,在高溫環境下長時間活動,因流汗過多或是補充過多水分而非電解質溶液,導致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形成電解質不平衡,肌肉會不自主收縮造成疼痛,可能持續數分鐘,特別容易發生於大腿、小腿與手臂等肌肉。如果痙攣劇烈,甚至會影響腹壁肌肉,應儘快治療。

  熱暈厥,常見於炎熱的環境中長時間站立,由於皮膚血管擴張幫助散熱,血液會在體內重新分配,使大量血液和因久站而回流不順的血液,跑到皮膚等周邊血管和四肢,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發生暫時性暈厥,與中暑不同處在於,患者中心體溫大多是正常的,但若不即時進行相關處置,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中暑。

  熱衰竭,流汗過多且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導致的血液循環不良,常會出現大量出汗、疲倦、身體全身無力、頭暈、頭痛、氣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患者的中心體溫會上升,但很少會達到40°C,嚴重時可能會失去意識,演變成中暑。

  中暑,為四種症狀中最嚴重的,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治療所導致,中暑可以區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及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傳統性中暑為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多發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而勞動型中暑的患者則多發生在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例如:國軍、勞工、農夫與運動員等。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此時會出現意識不清且中心體溫超過40°C(肛溫40°C、耳溫39.5°C、腋溫39°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儘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率約為30%-80%。

  快速分辨症狀 一旦發生熱傷害,旁人首先要快速分辨這是熱衰竭還是中暑,也就是量測體溫有沒有超過40℃,並觀察精神以及意識狀態有沒有改變。如果暫時只是熱衰竭,可以先嘗試降溫,之後觀察是否發生體溫持續升高,或意識狀態變化等中樞神經症狀,如果持續惡化,就要送醫。如果發現體溫過高、意識出現變化的中暑情形,一定要趕快邊降溫、邊儘快送醫。

  送醫前的處理步驟 出現上述熱衰竭或中暑症狀,建議在送醫治療前,儘可能先為患者降溫,不僅能減緩身體的傷害,也能增加患者獲救的機會,所以初步的處理是非常重要的。若發生體溫持續升高,或意識狀態變化等中樞神經症狀,就要趕緊送醫。
有關中暑及熱衰竭的降溫處理步驟如下:
1.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處,揭開多餘的衣物。
2.如果沒有出現噁心嘔吐或意識不清的症狀,患者可以補充水份及電解質。
3.持續在患者身上灑水或用水擦拭降溫。
4.將濕毛巾敷在患者的「頸部」、「雙側腋下」及「鼠蹊部」。